御制清文鉴(满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内府刻本刻本 中国民族图书馆


中国民族图书馆藏满文《御制清文鉴》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武英殿刻本,框高21.1厘米,宽16.4厘米,白口,四周双边,版口依次有满文书名、卷次、编名、汉文页码。每面大字六行,小字行数不等,是清朝第一部专用满文解释满文词义的大型官修辞典。

全书共四函,线装10册。前三函包括序、部类、正文、跋、纂修官员名单,共二十二卷册;第四函为总纲。该辞典在明代眉膺祚编《字汇》的基础上订立条目,正文第一列满文词语,第二列满文注解,第三列,即最后一列古书例句。该辞典采用“部”、“类”、“则”等三级分类体系,共设有天、时令、地、君、谕旨、设官、政、礼仪、乐、文学、武功、人、僧道、奇异、医巫、技艺、居处、产业、火、布帛、衣饰、器皿、营造、船、车轿、食物、杂粮、杂果、草、树木、花、鸟雀、兽、牲畜、鳞甲、虫部等三十六部,在每部中又设二百八十类,在每类中分若干则。该辞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满文分类辞典,至今都是学习和研究满文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御制清文鉴(满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内府刻本刻本 中国民族图书馆02


《御制清文鉴》是清康熙帝敕修的第一部满文辞典。主要参加的官员文人有翰林院学士傅达礼、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马齐、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马尔汉等人。傅达礼是接受康熙皇帝的纂修辞书之旨意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傅达礼 (?-1675)吴雅氏,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六年(1667年)任内秘书院侍读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改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十二月,调任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仍兼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一年(1672年)正月受命以满文翻译《大学衍义》,康熙十二年(1673年)四月奉敕纂《御制清文鉴》,七月重修《太宗文皇帝实录》充副总裁。于同年八月,奉命前往云南经理吴三桂撤藩起行事宜。十二月,为反叛之吴三桂所捕,幽禁狱中。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傅达礼获释回京。因在云南不屈,得到康熙皇帝嘉奖,受命官复原职。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经筵讲章不称,被罢官,被流放到奉天,同年去世。



御制清文鉴(满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内府刻本刻本 中国民族图书馆03


傅达礼去世之后,康熙帝便另派马齐、玛尔汉等主持编纂《御制清文鉴》之事。他们“博咨于故老,参考于旧编”,康熙帝亲自审订,经过三十五年的时间,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武英殿刊印成书。

马齐(1652-1739),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玛尔汉(1634-1718),兆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包括马齐、玛尔汉共有67名官员参加了该辞典的编纂工作,分别罗列在《御制清文鉴》的第一编和第二编的“后序”之“编纂者职名表”中。

整理研究情况:《御制清文鉴》自康熙四十七年刊行成册之后,引起国内外满学研究者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石桥崇雄发表《“御制清文鉴”考》一文,对康熙《御制清文鉴》及其一系列扩展本进行详尽而具体的研究。这一时期,《御制清文鉴》在韩国已经被影印出版,由朴恩明、金炯秀韩两位学者对其做索引,以《“御制清文鉴”索引》名出版(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1982年)。韩国学者成百仁教授撰写了《“御制清文鉴”解题》和介绍早期满语字典《初期满洲语词典注》、《“御制清文鉴”前刊行的词典的标题语句与“御制增订清文鉴”种标题语句进行比较》等论文。国内研究主要成果有季永海著《满文辞书史话》(载《辞书研究》1982年第2期)、江桥的《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赵志强著《“旧清语”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春花著《论“御制清文鉴”类目体系来源考》(载《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等。



御制清文鉴(满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内府刻本刻本 中国民族图书馆04


这部辞典开了清代编纂官修辞书的先河,乾隆时期编纂的各类《清文鉴》,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以及其后的《三合切音清文鉴》、《四体清文鉴》等,均以此为楷模。《御制清文鉴》是清代满族语言文化的宝库,是满族语言文化最早、最全面的资料之一,是清史、满族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来源/中国民族图书馆

文/海梅  图/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