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职贡图9卷,(清)富察•傅恒主编  乾隆五十四年武英殿刻本,半页8行,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框20.6×14.9cm,纸捻装订毛边书,明黄金丝边云纹书匣装。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职贡图”是中国古代王朝展示其与周边毗邻国家或部族间交往关系的图画。职贡:向皇帝尽职纳贡。中国古代王朝一直以天下中心自居,将周边民族或国外都视为外藩臣属,它们与中国的交往都是对“天朝”的职贡。凡是内容上表现中国与外国或其他民族交往的图画,都可归入“职贡图”范围之内。清朝乾隆时期傅恒 主编完成的《皇清职贡图》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它绘制的图幅最多、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在同类图籍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有关《皇清职贡图》绘制最早的记载见于《宫中档乾隆朝奏折》 。《皇清职贡图》第一卷开篇:“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初一日上谕说:‘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憧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是年始修《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版本主要分为正本和副本两类。正本为彩绘本,副本既有彩绘本,又有白描本。白描本又分“写本”和“刊本”。彩绘本一般都以画卷、满汉合璧的形式绘制,而白描本则以汉文的书籍形式绘制。


正本彩绘本经过四次增补,形成4卷,图像总数也由原290幅增至301幅。此版本原藏于内廷乾清宫,现己佚。现存《皇清职贡图》都是副本,共有四个版本,彩绘本2个,白描本2个。

2个彩绘本分别是由谢遂摹制的彩绘副本和由庄豫德、沈焕仿照乾隆时期彩绘正本而重新绘制的彩绘副本。谢遂彩绘副本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元年,四卷四册,以彩绘画卷形式绘有图像301幅,图说为满汉合璧,原藏于热河避暑山庄,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庄豫德、沈焕彩绘副本成书于嘉庆十年,四卷,共304图,满汉合璧图说。此版本已不全,第二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三卷藏于北京市文物局,第一、四卷下落不明。


       2个白描本都是乾隆时期制作的副本,随后经过几次增补,成为现在的版本。一是文渊阁《四库全书》写本,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增补过2次,最终形成九卷本,图像最后增至300幅。2008年,广陵书社据此版本排印出版。二为内府、武英殿刊本,首成于乾隆四十四年,最后版增补本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九卷九册,卷九末增补安南官人像4幅,绘图304幅。这是目前保存图像最多的版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91年和1995年,辽沈书社及天津古籍出版社据此版本影印出版。



《皇清职贡图》六百多图,侧重描绘各国、各民族之男女状貌、各部落首领从人的衣冠服饰及生活习俗。图像上方满汉合璧的文字题记与所图像互相映衬,互为补充说明,是传统绘画史上罕有的一类。画像的画法极为写实,气韵生动,设色鲜明、形式精美。文字记载简明扼要,内容各有侧重,几乎是用最少的文字概括说明了清代藩属国、海外交往诸国以及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历史沿革、生活习俗、社会生产以及向清政府贡赋的情况,同时以最直观、最简明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和以地相次的形式进行编排介绍了各国各民族特征。

中国民族图书馆所藏《皇清职贡图》是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搜集民族文化宫所需展品和图书的通知》后,受赠于东北图书馆 的乾隆五十四年殿版书 。卷前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命绘此图的上谕,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御制诗,刘统勋、梁诗正等41人恭和诗;卷末有傅恒、来保等9人跋文一篇及校刊职名;绘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物图像598个,其中男性300个,女性298个;图后皆附说明文字。

《皇清职贡图》的图像和文字是我国民族学与民俗学的珍贵资料,对于了解当今这些族群的风俗有着重要的价值。

 

①富察•傅恒(约1720年-1770年),字春和,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乾隆三十五年病卒,谥文忠。主编、参与了《周易述义》、《春秋直解》、《西域同文志》、《增订清文鉴》、《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平定准噶尔方略》、《皇朝职贡图》、《吏部则例》、《钦定诗义折中》、《钦定大清会典》、《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撰写工作。

②《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四川总督策楞奏折称:乾隆十五年八月十一日,大学士傅恒向策楞传达上谕,命将所知 “西番、锣锣男妇形状,并衣饰服习,分别绘图注释”。《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③《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1989年,由庄吉发整理校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

④东北图书馆是辽宁省图书馆的前身是,1947年筹建,1948年8月15日于哈尔滨开馆,1949年2月迁至沈阳,1955年改名辽宁省图书馆。

⑤清廷设有专门的出版机构,即内务府和武英殿,一府一殿所刻印的书被藏家们称作“殿版书”。这种书文字多用汉字,兼用满文、蒙文,版式开阔,刻工整洁,印刷精良,尤其是乾隆以前,雕刊印工更是绚丽多彩。由于盛京是陪都,入关后的历代帝王都对内务府和武英殿有明确规定,每刻印一部书,都要恭送到盛京宫内尊藏。特别令人惊叹的,也是版本判别关键,是这些殿藏本绝大部分是没有裁切的纸捻装订毛边书,这为我们保留了当年书籍装订过程的原貌。


来源/中国民族图书馆

文/严墨  图/公萍